實驗室用超純水設備是通過多級處理工藝去除水中各種雜質,最終產出電阻率高達18.2MΩ·cm的超純水的專業設備。其工藝原理主要基于物理過濾、膜分離和離子交換等技術,下面將詳細介紹各階段的工作原理。
一、基本工作原理概述
實驗室超純水設備通常采用多級處理工藝,主要包括預處理、反滲透、離子交換和終端處理四個主要階段。自來水首先通過預處理單元去除較大的顆粒、懸浮物以及部分有機物,然后進入反滲透單元對水中的離子物質和大分子物質進行截留性去除,再經過離子交換單元對殘余的微少離子進行純化和超純化,最后通過UV、超濾等技術確保超純水中的微生物、有機物和熱原滿足各類實驗應用需求。
二、各工藝階段原理詳解
1、預處理階段
預處理是超純水制備的第一道工序,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含有的泥沙、鐵銹、膠體物質、懸浮物、色度、異味和生化有機物。常見的預處理系統由石英砂過濾器、活性碳過濾器和精密過濾器組成。當原水中硬度較高時,還會使用全自動軟水器來降低水的硬度,這樣能有效保護后續的反滲透膜,延長其使用壽命。
2、反滲透(RO)階段
反滲透是超純水設備的核心處理單元,其基本原理是在原水一方施加比自然滲透壓力更大的壓力(通常為6-20公斤),使水分子由濃度高的一方逆滲透到濃度低的一方。反滲透膜的孔徑極小(約0.0001微米),能高效截留細菌、病毒、重金屬及有機物,脫鹽率通常≥98%。由于反滲透膜的孔徑遠遠小于病毒和細菌的幾百倍乃至上千倍以上,故各種病毒、細菌、重金屬、固體可溶物、污染有機物、鈣鎂離子等根本無法通過反滲透膜,從而達到水質凈化的目的。
3、離子交換階段
離子交換技術用于進一步去除經過反滲透處理后殘余的微量離子。其原理是利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去除水中的陽離子并釋放H?,陰離子交換樹脂去除陰離子并釋放OH?,H?與OH?結合生成純水。陽離子交換樹脂(如磺酸型)吸附水中Ca²?、Mg²?等陽離子,釋放H?;陰離子交換樹脂(如季銨型)吸附Cl?、SO?²?等陰離子,釋放OH?,最終H?和OH?結合生成H?O,實現去離子。
4、電去離子(EDI)技術
EDI是一種將電滲析膜分離技術與離子交換技術有機結合的先進技術。EDI膜堆主要由交替排列的陽離子交換膜、濃水室、陰離子交換膜、淡水室和正、負電極組成。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淡水室中離子交換樹脂中的陽離子和陰離子沿樹脂和膜構成的通道分別向負極和正極方向遷移,陽離子透過陽離子交換膜,陰離子透過陰離子交換膜,分別進入濃水室形成濃水。同時EDI進水中的陽離子和陰離子跟離子交換樹脂中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交換,形成超純水。超極限電流使水電解產生的大量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對離子交換樹脂進行連續的再生。
三、終端處理工藝
經過上述主要工藝處理后,超純水還需要經過終端處理才能達到實驗室使用標準。常見的終端處理工藝包括:
1、紫外線(UV)殺菌:利用紫外線的殺菌作用,殺滅水中的微生物,提高超純水的生物安全性。
2、超濾:使用0.1μm或更小孔徑的過濾器去除可能存在的微粒和熱原。
3、拋光混床:進一步去除殘余離子,使產水電阻率達到15~18.2MΩ·cm。
4、TOC(總有機碳)去除:通過特殊技術降低水中有機物含量。
四、技術特點比較
實驗室超純水設備中常用的三種核心技術各有特點:
1、反滲透(RO):能去除99%以上的溶解性鹽類、膠體、微生物和有機物,但無法完全去除所有離子。
2、離子交換:產水純度高,但需要定期再生樹脂,運行成本較高,且無法去除非電解質及微生物。
3、EDI技術:無需化學再生,可連續穩定地生產高純度超純水,降低了運行成本和環境影響。
現代實驗室超純水設備通常將多種技術組合使用,如"預處理-反滲透-EDI-終端處理"的工藝路線,以充分發揮各技術的優勢,實現高效、穩定、低成本的超純水生產。
